虽然大量研究均提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在肿瘤预后和疗效预测中具有重要潜能,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将这项技术用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在早期癌症,特别是较早进展和缺少预后标志物的癌症中,CTC检测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就提供了很好的模型。作为早期浅表性的癌症类型,它的转移率却达到了20%~40%,这是难以接受的。这种现状也许是因为目前临床方法所不能检测到的微转移灶的存在。而CTC恰可以作为早期膀胱癌复发转移检测的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的检测工具。
癌症“早期”的定义
当患者被诊断为早期癌症时,医生会按局限性肿瘤的标准来治疗。然而,很多Ⅰ期肿瘤的进展历程都颠覆了我们对早期癌症的认识。即:我们目前临床手段所诊断出来的早期癌症可能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早期。如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它虽然是一种早期浅表性的癌症,但它十年内复发、进展或转移的概率却高达75%。同样的,乳腺癌的转移可能发生在其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后的20年之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假说来解释,即:肿瘤细胞可以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肿瘤进展到目前影像学可以检测到时才会被发现。而上述提到的早期癌症可能在检测初期就有微转移灶的存在。为了加深大家对微转移灶的认识,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在乳腺癌中将一个新的M分期(cM0(i+))引入到TNM分期系统中。它对cM0(i+)的定义为:无转移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分子检测或镜检,在循环血、骨髓或非区域淋巴结发现小于或等于0.2mm的病灶(图1)[1]。那么,肿瘤ⅠcM0(i+)分期是否还可被认定为Ⅰ分期?我们是否可界定这个阶段的癌症为早期?被划定为cM0(i+)的癌症更接近M0期还是M1期?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微转移概念的引入提示我们:肿瘤细胞在临床转移症状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便从原发灶脱落播散到循环系统中。骨髓、淋巴结和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便为早期微转移灶的筛查提供了很好的替代物。而血液中的肿瘤细胞便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循环肿瘤细胞。如果我们把CTC作为微转移灶的替代物,那么它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此,我们针对早期膀胱癌,就CTC检测在其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做一阐述。
图1cM0(i+)分期
早期膀胱癌:两面性
早期膀胱癌就诊时的临床特征与其进展行为常表现出两面性:大部分膀胱癌诊断时都局限于粘膜(Ta)或粘膜下层(T1),属于早期浅表性的癌症,从临床诊断上来看是乐观的。但是,这种所谓的早期癌症患者在治疗后的5年内死亡率却达到16-23%,从临床进展上来看又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目前,患者的术后复发和进展风险主要依靠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评分系统来评估,但是它的灵敏度较低。因此,亟需找到一种灵敏度高的生物学标志物来指导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这种生物学标志物不仅仅只是肿瘤细胞存在的简单指示指标,而是应该提供给临床学家关于癌症分期、预后、肿瘤分子特征和治疗疗效等一系列的指标。作为可直接从血液中取样的肿瘤材料来源CTC,已被广泛验证可实时提供肿瘤诊断,预后和疗效等信息。那么,在早期膀胱癌中CTC的检测是否可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这些患者是否可从早期全身治疗中获益呢?
CTC在早期膀胱癌中的作用
年,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纳入了例非转移性的膀胱上皮癌患者,术前取血检测CTC,并随访16个月,探讨CTC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CTC阳性检出患者的无复发存活期、肿瘤相关存活期和总生存期都明显缩短,且CTC可作为上述指标的独立的预测因子(图2)[2]。然而,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患者的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异质性。
图2根据CTC状态(阳性或阴性)分类的例患者的Kaplan-Meier存活曲线(A)无复发存活期(B)肿瘤相关存活期(C)总存活期
事实上,自年以来,罗马生物医学自由大学P.Gazzaniga研究组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