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卵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艾灸取穴: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三焦俞
艾饼选择:建议水行艾饼
症状分析
人体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出现的结石,统称为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尿石症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与长期卧床、梗阻和感染等有关。
艾灸取穴方案
1.肾俞
滋阴补肾
肾俞穴位于背的中点,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2.膀胱俞
外散膀胱腑之热
定位该穴道时常采取俯卧的姿势,此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3.关元穴
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4.中极
募集膀胱经水湿
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5.三焦俞
外散三焦腑之热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辩证施灸
症状一:
*气滞血瘀型尿涩痛不畅或突然中断,疼痛加剧,上连腰腹,石出后痛减;腰部隐痛而胀,小腹胀满隐痛,血尿或见血块;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脉弦紧。
加灸:膈俞、中脘
膈俞
养血和营、理气止痛
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
中脘
和胃健脾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处。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症状二:
*湿热蕴结型腰痛、少腹急满,或向阴部放射;小便浑赤,尿急频涩热痛,尿中带血,有时杂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加灸:阴陵泉、三阴交
阴陵泉
祛湿利水,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三阴交
滋阴降热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症状三:
*脾肾两虚型结石久停,小便不畅;腰背酸重疼痛,两腿酸软无力,夜尿多,神疲乏力,饮食欠佳,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加灸:脾俞、太溪
脾俞
调理肝脾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
滋阴补肾
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正后方的凹陷处,食指按压时会感觉到剧烈疼痛,左右脚各有一穴。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艾灸小常识
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顺序。“先阳后阴”的意思是先灸后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医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先上后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后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后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灸前灸后注意事项及调养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失眠症患者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4.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8.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
11.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