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你我同行
——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宣传
年12月1日是第31届“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宣传活动主题为“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Knowyourstatus)”,我国确定的宣传活动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一、AIDS就在身边——青年学生艾滋病患病率逐年提升
据《齐鲁晚报》报道,近年来,山东省艾滋病患者人数仍在上升,其中青年学生艾滋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新发现的学生感染者和病人以性传播为主,特别是同性性传播。广大青年学生要积极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正确认识艾滋病,远离艾滋病。
二、青年学生应知应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
(一)危害性认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为不可治愈疾病。
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
3.艾滋病需要终生治疗,会给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负担。
4.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二)预防
5.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6.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7.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与传播。
8.艾滋病通过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共用学习用品、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
9.注射吸毒会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新型合成毒品、醉酒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10.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三)检测与治疗
11.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无保护性行为等),应该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2.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
13.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四)法律法规
1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要承担法律责任。
(五)务必牢记艾滋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ABCTT——Ifnot“A",please“B”;Ifnot“B”,please“C”;Ifnot“C,pleaseT;If"T”is“+”,please“T”。
A:Abstinence,指不发生性行为。
B:Befaithful,忠诚,指一生只与自己的爱人、配偶发生性行为。
C:Condon,安全套,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T:Test,检测,有高危行为之后及时进行HV抗体筛查检测。
T:Treatment,治疗,如果不幸感染艾滋病,务必及早治疗。
冬季谨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二、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以及污染的日用品等。
三、潜伏期和传染期
典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4天,一般为1~2天。
四、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五、临床表现
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一)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二)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起病时与单纯流感相似,但于发病1~2日内病情迅速加重。高热、衰竭、烦躁、剧咳、血性痰、气急、紫绀并有心衰。双肺听诊呼吸音低,满布湿鸣、哮鸣、但无肺实变体征。X线胸片显示双肺弥浊性结节状阴影,近肺门处较多,周围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痰易分离出流感病毒。抗菌治疗无效。病人高热待续,病情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死于呼吸与循环衰竭,临床称此为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亦称重型流感肺炎。另有部分病例症状较轻,剧咳不伴血性痰,呼吸困难不明显,体征很少,仅在X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程1~2周后进入恢复期。临床称为轻型流感病毒肺炎,或轻型节段性流感病毒肺炎。预后较好。
(三)其他类型较少见。流感流行期间,病人除具流感的各种症状、体征外,伴有呕吐、腹泻者称胃肠型;伴有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剌激征阳性者称脑炎型;原患心血管疾病又染流感者发生心律紊乱或循环衰竭,心电图显示为心肌炎,称心肌炎型;病人高热、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休克及DIC等,称为中毒型。此外,偶有报告流感病毒亦可致急性肌炎、出血性膀胱炎、肾炎和腮腺炎等。
六、治疗和预后
(一)流感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漱口,保持鼻.咽、口腔卫生。
2.对症治疗。高热头痛,给予解热镇痛剂,咳嗽者给予止咳剂,中毒症状较重者,可适当用抗病毒药物,酌情输液。
3.肺炎型流感的治疗。要注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输氧,防止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酌情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一旦有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
(二)现代医学治疗
目前尚无可靠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盐酸金刚烷胺早期使用能阻止甲型流感病毒进入细胞,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成人每日口服0.2克,分2次服用。因有一定毒性而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继发细菌性感染时,应及早使用抗菌药物。
(三)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引起感冒的原因,虽以风邪为主,但常有所兼夹。临床上以风寒、风热两种证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故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感冒除风邪侵袭外,尚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肺有痰热,也易发为本病。风邪入侵的病位主要在肺卫,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差,外邪可由表入里,变生他病。本病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
流感不同于预后良好的普通感冒,病程一般要十几天,而且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哮喘、喉炎、心肌炎等。
七、预防
(一)控制治疗传染源
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老幼病残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2.医护人员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染。
3.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三)疫苗预防
灭活疫苗:效果较好,接种对象为老人、儿童、严重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及可能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接种时间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种1次,2周可产生有效抗体。下列情况禁用:对鸡蛋过敏者;急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早期,6个月以下婴儿。
减毒活疫苗:采用喷鼻法接种。
(四)药物预防
用于易感人群可能感染而未发病者,金刚烷胺mg/口服,2次/日,10-14天;对甲型流感有一定预防作用,对乙型流感无效。
预防流感的几种常用小措施: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3.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4.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5.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
6.注射流感疫苗。
附:流行性感冒防控相关文件:
1.《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处置指南(版)的通知》, 释义:污染天气是指在无风、逆温和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在空气中堆积导致的空气污染现象。重污染天气一般是指空气质量指数大于,即环境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程度的空气污染现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俗称“雾霾”。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地方政府将发布预警信息。
大气中的PM2.5为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所有颗粒物的总称,其直径约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PM2.5在大气中可以停留较长时间,不容易去除,且能吸附多种有害物质,容易被吸入呼吸道深部,某些组分还可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PM2.5的来源与构成有所不同,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垃圾焚烧、农村秸秆燃烧、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此外,露天烧烤、食物烹饪以及森林火灾、火山喷发等也会造成空气中PM2.5的积聚。室内PM2.5除来源于室外空气污染外,室内吸烟、食物烹饪也可使室内PM2.5浓度升高。
二、重污染天气对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
释义: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的急性危害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吸入污染物引起的咳嗽、咽喉痛、眼部刺激等症状。重污染天气还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慢性危害主要包括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长期持续的重污染天气可增加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重污染天气也可影响人的情绪。
三、出现重污染天气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释义:公众要 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应尽量减少暴露,主要措施包括:
1.公众应减少户外活动。
2.儿童、孕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3.应及时关闭门窗,不要在室内吸烟,此外,还应避免烹炸等可能加剧室内空气污染的行为。如室内未安装新风机,应根据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尽量避开污染高峰时段,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10-20分钟。如室内人员较多,空间较小,则应适当增加开窗次数。
4.如有条件,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5.如必须外出,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并佩戴合格的口罩;外出回来及时清洗面部及裸露的皮肤。
四、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可减轻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释义:符合标准的口罩防护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滤除或阻隔PM2.5,大幅降低有害物质的吸入。外出时,建议优先选用标有GB/T-标准的口罩。
正确佩戴口罩要注意:
1.确保口罩与面部具有良好贴合性,不漏气。
2.建议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专业人士或家人(长)的指导下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口罩。
3.佩戴过的口罩如需再次使用,要晾干,放入干净的袋内收藏。
4.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佩戴和更换口罩。
五、正确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有利于降低室内PM2.5的浓度
释义:出现重污染天气,应尽量待在室内,在关闭门窗的同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有利于降低室内PM2.5的浓度。空气净化器是常见的空气净化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人群聚集场所,可以考虑安装带有高效过滤器的新风机。
选购空气净化器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空气净化器(GB/T-《空气净化器》),主要参考两类指标,即洁净空气量(简称CADR)和累积净化量(简称CCM)。净化器的适用面积可以用颗粒物CADR值乘以0.1来估算(比如,颗粒物CADR为m3/h的空气净化器,适用面积约为30m2)。CCM值反映了净化部件的使用寿命(CCM数值越大,净化部件的更换或清洗周期越长)。
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空气净化器,特别要注意:
1.房间应尽量密闭,净化器周边不要遮挡,以免影响进出风。
2.先开启最高档位快速净化空气,然后使用静音档维持净化效果。
3.适时开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4.净化部件应根据使用说明书定期更换或清洗。
六、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爱护环境,减少PM2.5排放
释义: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源于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健康。减少大气污染危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都应积极配合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防止大气污染危害作贡献。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禁止室内吸烟,禁止焚烧秸秆和垃圾,减少露天烧烤和烟花爆竹燃放,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科学理性对待重污染天气,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如需了解有关重污染天气下个人防护的更多信息,请查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等官方网站。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