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去电影院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为了不错过每一个镜头,在座椅上待一个半小时也不起身;或者和三五好友推杯换盏,几瓶啤酒下肚后仍被好友拉着侃天侃地;有时工作实在忙碌,一个下午都焦头烂额顾不上休息……这类情况实在太多,而总是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憋尿就在上面的场景中上演。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憋尿没有大碍,殊不知在憋尿背后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1.想尿尿不出,尿了尿不尽我们的膀胱就像一个气球一样,在一定限度内扩张来储存尿液并且靠本身的收缩能力排出尿液。可是经常性憋尿会导致这个“气球”过度膨胀,就像拉过了头的橡皮筋,失去了它原本的弹力,甚至这“气球”还会鼓个包,形成膀胱憩室*。这个时候,即使膀胱中存有大量尿液,但由于膀胱收缩力差,排尿就变得特别费力。而且膀胱失去弹性,排尿不能完全将尿液排出,每次尿的少、存的多,不一会就又产生尿意导致尿频*,严重的甚至每隔一小时就要去一次厕所。1
*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向外膨出的囊袋。由于膀胱肌层的缺陷,形成膀胱的局部向外膨出,好发于膀胱侧后部,常伴膀胱小梁和小房形成。先天性病变如尿道狭窄、后尿道瓣膜、膀胱颈挛缩,梗阻会促进憩室的形成与发展,为憩室产生的主要因素。后天性病变如下尿路梗阻和膀胱高压为继发性膀胱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若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既可以是生理性、精神神经性的,也可以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
2.你憋尿,细菌笑膀胱作为人体储存尿液的器官,可以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人体的“水库”,而经常憋尿就相当于身体里这个“水库”只存不出,日久天长这水库的堤坝肯定受影响。上文我们说到经常憋尿会使膀胱“弹性”降低,与此同时膀胱黏膜变薄、保护层受损,这种变化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入。虽然正常尿液是没有细菌的,不过尿道连接体外,尿道外口也依然有细菌存在的可能,正如“流水不腐”的道理一样,规律的排尿就起到了冲刷细菌的作用。但是如果经常憋尿,尿道的细菌很有可能会逆行入膀胱,此时可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就薄弱的膀胱黏膜加上细菌侵入,恰好给了细菌适宜的生长环境,泌尿系感染*可就在所难免了。
特别提醒,由于女性尿道较短,且泌尿道与生殖道关系密切,更易发生上行感染,特别是在经期、更年期、妊娠期、性交时发生,所以尤为需要注意。
*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通常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为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常并发下尿路感染,而后者可以单独存在。只要及时就医、正确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症状较轻、预后好、较少复发。
3.憋完再一尿,晕倒在地上既然存在憋尿,那不可能是一直憋着呀,迟早还得是要去厕所“一泻千里”啊。可是经过长时间憋尿之后,尿液一旦迅速排出膀胱迅速收缩,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腹腔血管扩张,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极易诱发排尿性晕厥*。此外,一些极端情况下,长时间憋尿后会引起膀胱小血管破裂出血,而当遭受外力冲击时甚至还会发生膀胱破裂*!
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开普勒——的老师,第谷·布拉赫,就是因参加宴会大吃大喝而且憋尿,最后撑破膀胱而死,这一死因还被丹麦和捷克的科学家经过尸检确认。
*排尿性昏厥多在排尿中或末尾发生,发病前有头晕、眼花、无力等,晕倒时极易发生外伤。自然苏醒者不留后遗症。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那当然是不憋尿啦!尤其中老年人,在憋尿后尽量选择坐姿或蹲姿排尿,在排尿时做深呼吸动作,并且排尿后不要迅速起身。
*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破裂”指膀胱充盈时受外力冲击而引起的膀胱外伤,或骨盆骨折骨片刺入膀胱。医学上膀胱破裂分为腹膜外型与腹膜内型两类。(1)腹膜外型:单纯膀胱壁破裂,而腹膜完整,尿液极易外渗入膀胱周围组织及耻骨后间隙,沿骨盆筋膜到盆底,或沿输尿管周围疏松组织蔓延到肾区。大多由膀胱前壁破裂引起,常伴有骨盆骨折。(2)腹膜内型:膀胱壁破裂伴腹膜破裂,裂口与腹腔相通,尿液流人腹腔,可引起腹膜炎。多见于膀胱后壁和顶部外伤。
看完憋尿这么多危害,甚至真的会“憋死人”,我相信朋友们以后一定不会再经常憋尿了吧。假如真的有不得已的事情,比如开会、长时间工作、长途开车坐车等,那只能建议事前少喝水,提前上个厕所。总而言之,还是尽量不要憋尿吧!
—END—
大话泌外
一个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