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指尿液经尿道不自主的漏出,可以继发于尿急,称为急迫性尿失禁;也可以继发于咳嗽或打喷嚏时,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有些两种情况均存在,称为混合性尿失禁。
一、疾病分类:
1.压力性尿失禁:用力、体力活动、咳嗽、大笑以及打喷嚏时腹压增高,尿液不受控制的漏出。一般好发于生育后的女性,此外,男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前列腺后也可出现。
2.急迫性尿失禁:由于膀胱压力过高,超过了尿道控制排尿的能力而引起的尿液漏出,表现为突发的、难以控制的尿急感,随后出现漏尿,部分严重的患者,在无尿急感的情况下出现漏尿。
3.混合型尿失禁:即存在压力性尿失禁,也存在急迫性尿失禁。
4.充盈性尿失禁:由于膀胱排空能力下降或膀胱出口梗阻,导致膀胱无法将储存的尿液完全排空,膀胱内残余的尿液较多,膀胱充盈后出现漏尿现象,常见于男性。
二、病因
该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膀胱压力过高、尿道压力过低,或膀胱压高合并尿道过低引起,而年龄、性别、肥胖、吸烟等是尿失禁的高危因素。
1.对于女性:a.怀孕:怀孕时胎儿压迫膀胱,及孕妇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b.分娩:分娩时会导致控制膀胱的肌肉功能下降,且可能损伤膀胱神经等组织,导致膀胱、子宫脱垂从而导致尿失禁。c.更年期:雌激素有利于维持膀胱及尿道的健康,更年期雌激素下降,膀胱、尿道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尿失禁。d.女性盆底器官脱垂:可压迫尿道或引起尿道过度移位,使正常盆底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e.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子宫与膀胱共用一些肌肉、韧带,切除子宫后,容易损伤支持膀胱的肌肉、韧带,从而导致尿失禁。
2.对于男性:a.前列腺肥大:老年男性尿失禁往往源于前列腺增生。b.前列腺癌:可能损害或阻塞尿路,或在治疗时导致神经损伤、尿道括约肌损伤,从而引起尿失禁。c.其他:此外,如果患有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等泌尿系梗阻疾病,及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容易导致尿失禁。
三、流行病学
每3个女性就有1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一半以上是压力性尿失禁。而男性尿失禁患者中,青年发病率在4.8%左右,中年男性的发病率在11%左右,65岁以上老年男性的发病率在21%左右,故男性患者发病率低于女性,急迫性尿失禁是男性最常见的尿失禁类型。该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提升。
四、典型症状
1.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咳嗽、大笑、喷嚏、运动等导致腹压升高动作的时候,尿液不受控制的流出,一般漏尿量较少,无明显尿急感,半卧位时症状减轻,而站立后症状加重。
2.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在出现强烈尿意,无法控制尿液流而出现尿失禁,或在有尿急感同时发生尿失禁。
3.充盈性尿失禁:一般有排尿困难及尿不尽的感觉,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其特点为排尿后膀胱内依旧有大量残余尿液。
五、并发症
1.皮疹、皮肤感染:漏出的尿液长期反复浸泡局部皮肤,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皮疹及感染。
2.尿路感染:反复尿失禁容易导致尿路感染。
六、相关检查
1.尿液检查:通过尿液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情况,如果存在尿路感染,可能还会做进一步的细菌培养等,以确定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便针对性给予治疗。
2.泌尿系造影:通过膀胱造影、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原发病;分析尿道的情况,是否存在梗阻等现象;判断是否存在输尿管扩张等上尿路受损情况。
3.残余量检查:排尿后,通过B超检查膀胱内剩余的尿量。
4.尿动力学检查:尿失禁最重要的检查,可以检测膀胱压力、尿道压力、漏尿点压力,分析膀胱容量等膀胱、尿道的功能情况。
5.膀胱镜检查:医生将细小的膀胱镜通过尿道伸入膀胱,检查是否存在肿瘤、炎症、结石等情况。
七、治疗原则
需要根据尿失禁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原因决定尿失禁的治疗方案,一般遵循先简单再复杂,先无创再有创的治疗原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