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印会河(-),他年独立开业,挂“内外大小方脉”之牌,悬壶乡里,被誉为“江南小名医”。他是经典中医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的主编,全国第一批中医教授,全国第一批继承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的指导教师,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印会河教授临证数十年,对疾病的病机、诊治有独到见解,辨证与辨病结合,善抓主症,学验俱丰。
1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桑白皮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45克(先煎)
[功用]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10克,苏叶10克。
2小柴胡汤加减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柴胡10克,黄芩l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生姜10克。
[功用]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便实者加生大黄3~10克。
3.麻杏石甘汤加味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l15克,葶苈子10克。
[功用]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
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
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咳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气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4千金苇茎汤加味方(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
[功用]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5清燥救肺汤加味方(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冬桑叶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5克,黑芝麻1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6三甲复脉汤加减方(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0克,麻仁10克。
滋阴法潜阳。
[主要症状]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绝.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冶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紊乱。
[加减]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7小青龙汤加味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0克以和尿消肿。
8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方(源于《证治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熟附片15克,炮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灶心黄土克(煎汤代水)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0克,以消食助运。
9.戊己丸加味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下)。
[功用]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肛门灼热。
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0克冶之。
10清理肠道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功用]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棒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11茵陈蒿汤加味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9克,黄柏15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功能]泄热利湿。
[主要症状]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台蒜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是阳黄初起见症.由于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见身目色黄.由于热重于湿,乃见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
[适应证]病毒、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瘀积性肝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瘀积、胆囊炎、胆石症等。
[加减]心烦加豆豉10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冲),寒热往来,口苦加柴胡1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胁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12大柴胡汤加味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柴胡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9克(后下).茵陈30克,郁金10克,川金钱草6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0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要症状]身目俱黄.右胁胀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郁阻肝胆.胆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随心脉周历全身.故见身目俱黄,右骑胀痛拒按,肝胆湿热.停结胃肠,而致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惟胆病之痛.常上引右侧肩背.是其特点。
[适应证]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减]胆结石加鸡内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冲)以软坚化石.胆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10克以抗菌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30克,以软坚消肿.
13化瘀通气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l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土鳖虫12克。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主要症状]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腹胀不以饥饱为增减,一般夜间为重,渐变腹部膨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无腹水),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常由肝炎继发,是由血瘀导致气滞,故见胁腹胀痛,乃“气滞则胀”之意。继发腹部胀满,此非胃肠气滞,故与饮食无关此为气臌积块,一般无水,固有肝、脾肿大,故可触及两胁积块。印老认为本证属于肝性腹胀,是由于肝血瘀滞而引起的气机不畅,不同于脾、胃、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腹胀,冶疗必须在化瘀、软坚的基础上.使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妇紫菀、桔梗、冬花、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三焦为水、气的通路,上出于肺、下达膀胱,故开肺气即可通调三焦),便气行、瘀散,而腹胀即愈。
[适应证]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肿等。
[加减]肝脾肿大显著者加鳖甲30克,炮山甲10克,青皮10克,莪术10克,鸡内金10克。
14化瘀通气排水方
[方药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广郁金10克,川楝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廖虫12克,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
[功能]化瘀软坚,开利三焦,排水消肿。
[主要症状]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鼓之则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水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期,其病多由气臌发展而成水臌,故见腹大妇鼓,胸胁胀满,叩之则有移动性浊音I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气血俱虚乃见面色萎黄;膀胱三焦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水津不能润肠而大便干结。
[适应证]肝硬化腹水
[加减法]体虚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化冲);便实加大黄6~9克。
15八正散加味方(源于《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印氏加味)
[方剂组成]木通10克,车前子10包).篇蓄10克,大黄10克,滑石15克(包).甘草梢10克,瞿麦10克,栀子10克,柴胡30克,五昧子10克,黄柏15克
[功用]利水通淋
[主治病证]小便时阴中键痛,或见寒热尿黄赤而顿、急则不可待。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本证多系珏尿系日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一般以尿前阴中涩痛为主,井伴尿急、尿频,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蛋白
[主证]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隙炎.肾盂肾炎等
[加减]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分吞)。
16三金排石汤(印氏方)
[方药组成]海金沙60克(包),川金钱草60克,鸡内金12克.石苇12克.冬葵子10克,滑石15克(包),车前子12克(包)。
[功用]利尿排石。
[主要症状]尿中挟有砂石.小便刺痛窘迫,或突然尿中断.少腹连腰而痛,或尿中带血。舌红苔白,脉数。
[辨证要点]本证属于“石淋范畴,系因肾或膀胱结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此砂石刺激膀恍、尿道,故小便刺痛.堵塞尿道则小便断续不畅;由于腰为肾之府.肝脉绕阴器、循少嚏,故痛连少腹及腰部f砂石剌伤尿道,可见尿血。
[适应证]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尿石不尽加煅鱼脑石30克(黄花鱼头脑颅腔之两块硬骨),以加强排石作用,痛甚者加琥珀末3克(冲服)。
17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当归15克,川贝母10克,苦参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甘草梢10克。
[功用]燥湿祛瘀散结。
[主要症状]少腹急结,按之痛甚,尿急尿频,尿液混浊,严重时可出现尿血。尿痛多出现在尿后.有时小便不能控制,有尿意即遗尿。
[辨证要点]本证多因膀胱炎所致,膀胱位于少腹当脐之下.故出现少腹急结.按之痛甚,炎症刺激膀胱、尿道,故伴尿急、尿频;膀胱湿热郁结故尿液混浊;湿热损伤膀胱则尿血,尿后膀胱排空.膀胱急剧收缩.气滞血瘀。故尿后疼痛。
[适应证]膀胱炎、膀胱结核、膀胱结石以及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引起膀胱损害而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者。
[加减法]妊娠妇女去木通加黄芩10克.少腹痛甚者,加琥珀末2克(分冲)。
18舒肝散结方(印氏方)
[药物组成]柴胡10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元参15克,川贝母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5克(先煎),川牛膝10克。
[功用]舒肝散结
[主要症状]前列腺肥大、小便隆闭不通.多先由小便滴沥不尽开始。常见于老年人。舌苔厚腻.脉弦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包括前列腺肥大,大多与肝有关。由于积块压迫尿道.故见小便隆闭不通或滴沥不尽。
[适应证]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炎等。
[加减法]本方用治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则去川牛膝,加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治疗子宫肌瘤用原方加泽兰叶15克、茺蔚子30克.治颈淋巴结炎则去牛膝,加桔梗10克,枳壳10克。
19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甘草10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桑螵蛸30克,益智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另:桂附八味丸10克(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每晚睡前服。
[功用]安神养肾。
[主要症状]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因神不守舍,心神外逸,梦中入厕故而遗尿。要点是梦中遗尿。
[适应证]遗尿,老年人多尿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