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
除了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学之外,
还有其特殊的理论体系,
其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国医学的文化瑰宝,
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现代医学具有深远价值以及辨证意义的当属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病机除了常见的六淫辨证和气血辨证之外,
还有病理产物性病因这一常见且特殊的病因。
下面,
本文将会简单讲述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一、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
基本概念: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五行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之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之痰,如眩晕、癫狂等,虽然无有形质可见,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因此,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饮则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所有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的形成。
致病特点:痰饮一旦产生,可随一身之气流窜全身,外而肌肤、筋骨、经络、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病变。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实邪,可随气流行全身,或停滞于静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气血运行。若痰饮流注于经络,则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若痰饮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3)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实邪,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致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可停滞而引发多种疾病,因而其致病异常广泛。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非常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淤血
基本概念:淤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淤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各种外伤,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称为离经之血;或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等原因而致出血,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称瘀血。
(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孤弱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3)因虚致瘀: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柔润,皆可引起血液运行涩滞。因此,气血阴阳失调,可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成瘀血。
(4)血寒致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淤积不散,形成瘀血。
(5)血热致瘀: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而运行不畅;或因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局部而不散而成瘀血。
(6)津亏致瘀: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在剧烈吐泻、烧伤等津液大量丢失时,由于津液亏虚,血液粘稠,运行涩滞,亦可导致瘀血。
(7)痰饮致瘀:痰饮亦为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停滞,阻滞气机,妨碍血行,则导致痰瘀互结,常见眩晕头痛,心前区憋闷疼痛等症状。
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故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又因气为血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2)影响血脉运行: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瘀血形成之后,无论瘀滞于脉内、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组织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乃病理性产物,已失去对机体的正常濡养滋润作用。瘀血阻滞体内,日久不散,就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又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肿块形成,而久不消散等。而且,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瘀血阻滞日久,也可化热。
(5)共同症状特点: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肿块,瘀血积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部位固定不移。出血,部分瘀血为病者,可见出血之象,血色紫暗,夹有瘀块。色诊多见紫暗,一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等。脉诊多见涩脉、结脉、代脉等。其他症状,亦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善忘等。
3.结石
基本概念: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石有泥沙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且大小不一。
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导致肾的气化失司,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空腹食入过多的未熟柿子、黑枣等,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形成胃结石。
(2)情志内伤: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可导致胆气不利,胆汁淤积,排泄受阻,日久也可形成胆结石。
(3)服药不当: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药物代谢产物沉积于局部,是形成肾或膀胱结石的原因之一。
(4)体质差异: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因素引起的体质差异,导致对某些物质的代谢异常,从而易于在体内形成结石。
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肝主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肾气的蒸腾气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功能失调易生成结石;胆、膀胱等官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以肝胆结石、肾膀胱结石最为常见。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结石多为湿热内蕴,日渐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的形成过程缓慢。由于结石大小不一,阻滞程度不同,故疼痛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引起局部胀痛、水液停聚等。重者,结石嵌滞于狭窄部位,如胆道或输尿管中,常出现剧烈绞痛;结石嵌滞局部,损伤脉络,可引起出血,如肾结石、膀胱结石可致尿血等。
二、其他病因
1.外伤
外力损伤:指因机械暴力引起的创伤,包括跌扑、坠落、撞击、压轧、负重、努责、金刃等所伤。
烧烫伤:主要是火毒为患,包括火焰、沸水、热油、蒸汽、雷电等灼伤形体。
冻伤:是低温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的损伤。冻伤的程度于温度和受冻时间、部位等直接相关,温度越低,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程度越重。
虫兽所伤:主要指猛兽、毒蛇、疯狗及其他家畜、动物咬伤。
2.诸虫
蛔虫:又称“蚘虫”“长虫”,致病普遍,尤其是儿童更为常见。多由饮食不洁,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蛲虫:主要通过手指、食物污染而感染,寄生于肠道。症状可见肛门奇痒,夜间尤甚,以致睡眠不安。
绦虫:又称“白虫”“寸白虫”。多因使用被污染的生鲜或未熟的猪、牛肉而得。绦虫寄生于肠道,多见腹部隐痛,腹胀或腹泻,食欲亢进,面黄体瘦,有时在大便中可见白色带状成虫节片。
钓虫:又称“伏虫”,常由手足皮肤黏膜接触被钩虫蚴污染的粪土而感染,初起见局部皮肤痒痛、红肿等,俗称为“粪毒”。
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由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儿童得病,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形成“侏儒症”。
3.毒邪:简称“毒”,泛指一切强烈、严重损害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致病因素。
毒邪的形成:(1)外来之毒(2)内生之毒
致病特点:
毒性暴戾,损脏伤形:毒邪致病,多发病较急,传遍较快,扰及神明,病势危重。常损伤正气,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生理功能异常和形态结构破坏。
致病广泛,复杂多变:毒邪致病,常兼挟其他病邪,侵犯部位广泛,涉及多脏腑、多部位发病,导致多种疾病发生。邪气蕴结,形成毒邪后,又作为新的病因,多因素交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多变。
顽固难愈,症状秽浊:毒邪蕴积,易成痼疾,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日久,则病多缠绵,难以治愈。
传染流行,病状特异:某些毒邪致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或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易于流行。感受同一毒邪,一毒一病,多具有特殊的、相似的病变过程和临床表现。
三、先天病因
1.胎弱:也称胎怯,指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或异常,以致畸形,或发育障碍。主要包括两类情况,一是各类遗传性疾病。多因于父母之精有异常;二是先天禀赋虚弱,多因于受孕妊娠之时,父母身体虚弱,或疾病缠身,或饮食不调,七情内伤,劳逸过度,以致精血不充,胎元失养等所致。
2.胎毒:广义胎毒,指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伤胎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
另外:近亲婚配、怀孕时遭受重大精神刺激、以及分娩时的种种意外等,也可成为先天性病因。同时,父母个体的体质类型也可以传给子女,形成某些特殊的体质,决定对某些病变的易感性特点,易于患相同或相似的疾病。
以上便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病因病机的部分内容,希望阅读完本文后,能使各位读者对中医理论中的病因病机有更深的理解,甚至可以做自己的“小中医”,通过之前的文章,用四诊的方法获取自己的四诊数据,并确定一下自己的病因病机,给自己确定一个初步的病证。
再次祝愿各位读者能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