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
云医生俱乐部的第二场“有奖读片”活动从1月26日开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医生的参与与反馈,在我们给出的6个选项中,有44%的朋友选择了正确答案“腺性膀胱炎”,其中部分给出了诊断思路。本期的幸运者从中产生,将获得《脑肿瘤MRI诊断进阶》一书(高培毅教授亲笔签名)。
获奖名单见文末
下面是本期读片专家熊明辉教授的诊断思路分析。
本期读片专家熊明辉,中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全身CT、MRI诊断,尤其在呼吸系统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结果手术所见:膀胱三角区粘膜呈簇状腺泡样增生,部分呈水草样漂浮,血管纹理粗乱,未见结石。其余各壁粘膜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输尿管开口未见,输尿管间嵴不明显,前列腺增生不明显,尿道粘膜充血。于病变明显处取3块组织送活检。
病理(组织病理):腺性膀胱炎。免疫组化:CKpan(+)、Ki-67(5%+)、CK7(+)、P53(-)、CK20(-)。
分析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非肿瘤性炎性病变,是一种上皮增生与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其过程为上皮增生凹入成Brunn巢,其内出现裂隙,形成分支状、环状管腔,中心出现腺性化生形成腺体结构,与此时同时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故称之为腺性膀胱炎。其具有特殊的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发病特点。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等疾病有关。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口周围等位置较易发生,根据膀胱镜下病变形态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以下乳头状瘤样型、滤泡状或绒毛状水肿型、慢性炎性反应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4种类型。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存在恶变可能,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临床上腺性膀胱炎发展为腺癌最常见。腺性膀胱炎患者如果出现腺瘤样增生病变,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腺性膀胱炎伴非典型增生和细胞结构紊乱是癌变的征兆。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的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耻骨上区及会阴不适,下腹坠胀感,尿失禁,性交痛等一系列症状。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输尿管口周围,颈口以3~9点处多见。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关系密切:病变位于三角区者主要表现膀胱刺激征;在膀胱颈部者多有排尿不畅、下腹不适感、严重者有排尿困难症状;病变累及输尿管开口者可引起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等腰部不适症状;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多出现血尿;合并有膀胱结石者可有尿流中断等表现。
诊断腺性膀胱炎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确诊需膀胱镜下病理活检的支持。影像学检查很重要,但一般认为确诊主要是靠膀胱镜加活检。
鉴别诊断本病特点与典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较易区别,但有些病例与滤泡样慢性膀胱炎及腺癌鉴别困难。需活检做病理学诊断。
幸运获奖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