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医院内分泌专家,同时为我院大内科主任的赵家胜专家接诊了一位看似平常却“怪病”缠身的患者胡先生。今年45岁的他近1个月来感到口干,并且有体重减轻,这些特征都让人指向同一个因素——糖尿病。而空腹手指血糖高达17.4mmol/L的检验结果,也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
而胡先生奇怪的病症早在三年前就已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剧烈头痛,伴面色苍白和大汗淋漓,全身乏力、站立不稳,平躺1至3分钟可好转,平均每天发作2到5次。多次发作后,胡先生发现了规律——每次发作都发生在排尿时,而且发作时血压很高,最高时飙升到了/mmHg!而发作之后,一切又恢复正常。三年来,胡先生被时不时就发作的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四处就医未见好转。
“我是一名‘差头’司机,这个病每天这么发作,我实在受不了,不但工作受到影响,我自己也感觉非常痛苦和绝望!”胡先生说起自己三年多的求医路:医院诊断为“癔症”,医院化验结果显示,血儿茶酚胺中间代谢产物“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高度怀疑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但上腹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也就没了下文。医院各类专科门诊,排尿时频频发作的头痛、无力仍如影随形。
被生活的艰辛和疾病的折磨消磨了期望,胡先生几乎放弃治疗,但一个月前突然出现的“口干、多饮、消瘦”促使他再次就诊。医院的赵家胜主任是医院内分泌专家,他慕名求医,赵主任仔细聆听了患者的诉求,敏感地意识到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但需要进一步检查,于是胡先生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病区。
“胡先生有典型阵发性头痛和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病史,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显著升高,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基本成立。虽然90%的嗜铬细胞瘤长在肾上腺,但我们可不能忘了还有一小部分嗜铬细胞瘤是长在肾上腺以外的,以前我们称之为‘异位嗜铬细胞瘤’,也就是现在说的‘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发生的部位依次为腹腔、胸腔、盆腔、头颈部等,根据患者排尿时发作的特点,这个‘定时炸弹’很可能长在‘隐秘的角落’——膀胱内!”赵主任的一番推测,也解答了为何外院CT显示肾上腺正常。胡先生在排尿时,膀胱内压力增高,会刺激肿瘤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高血压发作和剧烈头痛,皮肤血管强烈收缩表现为面色苍白,汗腺受刺激汗液分泌增加,出现大汗淋漓。
盆腔CT显示,胡先生膀胱前壁有高密度肿块(图1),结合病史,几乎可以确诊膀胱内的肿块就是异位的“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它大量产生的儿茶酚胺,不仅是“升压激素”,也是“升糖激素”,这就是胡先生近期出现的糖尿病症状‘元凶’。
图1//箭头所指高密度肿块即为膀胱内副神经节瘤
病因找到了,胡先生三年多的心理包袱落了地,整个内分泌科的医生也欣喜若狂,嗜铬细胞瘤已经很罕见,膀胱内异位嗜铬细胞瘤更罕见,找到了隐藏很深的“罪犯”,大家非常有成就感。内分泌科殷东华医院内分泌科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还分享了这个病例,引起专家同道们的极大兴趣。
“炸弹”找到了,艺高人胆大的泌尿外科“拆弹人”接过接力棒,为胡先生进行手术。经过2周的药物准备,胡先生的血压和心率非常稳定,我院泌尿外科的沈建良主任会诊后,医院乃至金山区尚属首例的膀胱内异位嗜铬细胞瘤病例,医院泌尿外科吴登龙主任亲自出马,认真查看病人、了解病情。手术的风险在于术中触碰肿瘤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和室性心律失常,肿瘤切除后可能会出现顽固性低血压,两位同济专家和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的骨干反复讨论,充分论证和术前准备后,团队于7月26日上午利用腹腔镜微创技术,为胡先生顺利拆除了“定时炸弹”(图2),术中血压、心率都一切正常,手术历时1个小时。
图2//手术切除后的肿瘤标本
术后,胡先生的血压和心率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完全恢复正常,接下来是控制他的血糖,让他摆脱胰岛素和降糖药,这就是我院内分泌科的“拿手本领”了。
一场耗时将近一个月的“拆弹”行动,看似有惊无险、风平浪静,但实则暗流涌动、巧妙周旋。让人感动的是,了解到患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后,赵家胜主任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必需的药品,专程送到患者手中,让胡先生及家人既感动又对手术充满了信心。
“我们出租车司机不出车就没收入,所以这个病我一直拖到现在,如果这次不是因为糖尿病,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了!整个治疗过程中,我要感谢赵家胜主任,他是我见过的医生中最暖心的一个,确确实实在为我考虑,医院有这么好的专家!”康复中的胡先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于他来说,这次手术不啻于一次“新生”,对于家庭来说,也重新步入了安康幸福的轨道。
文字I大内科、泌尿外科供稿
图片I万万
编辑I万万
审核I胡晓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