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细胞学的阴性诊断的不同表现
1.阴性:未见癌细胞阴性:未见癌细胞UrineCytology-Negative(UC-N)
未见癌细胞这一诊断不加任何说明是对那些一目了然,缺乏挑战性的标本而言。其特点是以单个的中间细胞(intermediateorparabasalcell)为主,还有部分伞细胞,中间细胞的细胞质丰富、稍厚和边缘清晰。细胞核居中或稍偏,大小均一。细胞核形态可有不同,从卵圆形、三角形到多角形,但核质比不高;核膜平滑,核染色质均匀;核仁小,不突显。背景细胞少或无,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见癌细胞如不加以说明可能会有误导之嫌。
1.1无细胞成分存在(一)无细胞成分存在,建议重新送检UrineCytology-Unsatisfactory(UC-U):这是无诊断性细胞的标本。此类标本如频繁出现要考虑是系统内或系统外因素。
1.2未见癌细胞,有急性炎症存在(二)未见癌细胞,有急性炎症存在;急性炎症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这类标本中保存完好的上皮细胞很少。众所周知在坏死细胞中有没有癌细胞是无法判断的,在这样的标本中残存上皮细胞中哪怕是只有轻度的异型性,也应放入下一组诊断中考虑,发这样报告的含意是报告者无法进一步判断这个炎症是感染性的还是肿瘤性的,希望引起临床的注意。如临床认为不是感染性的,可以在急性炎症控制后复查。这一点也要与临床取得共识。
基础细胞基底细胞或其分化的形态。
形态描述在阴性病例中基底细胞并不常见,其分化中的形态旁基底细胞、中间型细胞或伞细胞是常见的上皮性细胞。新鲜标本在及时处理和液基制片中细胞的退变较轻微,细胞外形完整,略有边缘部圆滑(图3-2),其核淡染,可有双核或多核。形态类似鳞状上皮细胞的表层细胞,但边角圆滑,这是一种轻微退变的变化。核的变化包括核增大、核着色不佳(细胞肿胀变性)、核固缩(核深染)、核周晕等,胞质着色深和胞质内微小空泡,与鳞状化生的细胞很相似。偶见胞质红染的提前成熟的基底细胞,旁基底细胞或中间型细胞可见有因糖原消耗而发生的“类挖空细胞”,其胞质外周深染而近核膜外周则淡染,这些均为炎症时的上皮细胞变化。背景中炎细胞是常见的非上皮性细胞,大多数为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属炎症反应性。
图3-2
1.3未见癌细胞,反应性尿路上皮细胞存在反应性一词代表对某种病因所引起的改变,与(二)相类似,但又具有不同于炎症的一些线索,提供这些线索,有助于临床诊断的思维的延伸
形态描述要点是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改变,在正常和异型细胞间由于有很多过渡型细胞(图3-3B)而缺乏明确的界限,进一步仔细观察后能够确认不是癌细胞。反应性尿路上皮细胞产生的原因有炎症、结石、放/化疗后、细菌性/病*性膀胱炎、药物作用和插管等。最显著的变化在伞细胞(图3-3A),细胞核增大、多核、核/质比仅略微增加,核染色质变深分布仍然均匀,核仁明显,核膜变得不规则并增厚,细胞质深染,可出现空泡。有时可见有结晶体出现在涂片中,包括结石结晶(图3-3C)和药物结晶(图3-3D)等。
图3-3
1.4未见癌细胞,反应性/增生性尿路上皮细胞存在自然排出尿细胞数较少,以单个细胞为主,如出现细胞数增多但缺乏损伤、结石以及炎症病史时要引起注意。
形态描述自然排出尿中出现乳头样上皮细胞团如没有相关良性病史作解释应怀疑为癌。导尿管及膀胱镜术中采集的标本会见到较多的表层“伞”细胞(umbrellacell)(图3-2、3A)、上皮细胞团和由基底细胞或中间细胞组成的假乳头样细胞团(图3-4),后者与癌的鉴别是公认比较困难的。虽然尿路上皮细胞平时不太自然脱落,但是非常容易被外力碰撞下来,插管、冲洗,手术、膀胱按摩甚至剧烈运动都可增加尿路上皮细胞脱落,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假乳头样细胞团。有时由于结石、损伤、溃疡或炎症这些假乳头还会出现异型性,如多核、核大、核深染等使其与癌的鉴别更为困难.
图3-4
鉴别诊断有助于鉴别的特征有癌乳头中细胞零乱拥挤、周边不规则、核染色质边集,真乳头的断端有纤维血管内皮细胞伸出和出血(图3-11);假乳头周边平滑还有一深染的胞质带(collar)围绕(图3-4)。
1.5未见癌细胞,结晶体或其它对临床有用的发现存在未见癌细胞,结晶体或其它对临床有用的发现存在(图3-5、6、7、8),微小的结晶体能够在涂片中出现,这也许是一个提示进行B超检查的必要性。在尿液标本或膀胱结石患者的膀胱冲洗液标本中可以见到强嗜碱性厚边样四边形结晶体,其体积大小稍有不一致,具有层状结构(图3-6)和中心部透亮(“亮芯”),涂片时具有沙粒感,其外观与大的结石肉眼观相似。炎症所致的反应性改变,如变性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图3-2)、炎性肉芽肿(图3-9)。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