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结石诊断
膀胱结石治疗
膀胱结石病因
膀胱结石检查
膀胱结石症状
膀胱结石表现

3周期免疫联合治疗成功扭转困局,转移性膀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08944.html

新春将至,医院肿瘤科全体工作人员愿守护万家平安的一线医护同仁新春快乐,诸事顺遂!

医院肿瘤科

NEWYEAR膀胱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膀胱癌侵袭性强、复发率高、治疗手段有限,是膀胱癌患者面临的治疗困境。伴随着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药物的出现,膀胱癌患者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本期将分享一例膀胱癌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膀胱癌术后出现转移,常规放化疗仍无法遏制疾病进展,新型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点评专家

教授孙长江

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肿瘤三科主任

扬州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

获得扬州市科技技术引进奖多项

专业特长:擅长各种肿瘤的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专业方向:胸部肿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

病例分享教授陈丽

医院肿瘤科

硕士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从事恶性肿瘤放化疗工作20年,对各类肿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肿瘤的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负责多项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国内、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

学术收获:近5年获市级新技术引进项目二等奖2项,江苏省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SCI2篇),参与国自然基金二项,获得院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57岁

主诉:膀胱恶性肿瘤术后三年余

现病史:患者年因“膀胱癌”行膀胱癌根治术(具体不详),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腿肿胀、行走不利,伴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腹盆部CT发现腹膜后、双侧腹股沟及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先后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GC方案化疗(3周期,年10月18日起,具体不详)及肿大淋巴结局部放疗(年12月28日),此后定期复查,至年8月复查病灶仍无明显好转。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高血压史病史多年,血压控制可;余无特殊。

肿瘤病人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70分,即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

体格检查:精神萎靡。右侧腹股沟处可触及一蚕豆大淋巴结,质硬,触痛明显,活动度一般;右下肢稍肿胀;余无特殊。

全腹部增强CT(年8月20日):下腰椎骶椎右侧椎旁-盆腔右侧占位,较前片(年5月22日)大致相仿。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显影,右侧部分淋巴结肿大;较前相仿,如图1所示。

图1:治疗基线(年8月20日)全腹部增强CT

临床诊断

诊断:膀胱恶性肿瘤IV期伴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高血压病。

诊疗经过及评估

第一阶段治疗:单纯化疗

治疗选择:患者年9月3日至年10月17日之间行GC方案化疗,具体为:吉西他滨1.6gd1、8Q3W+顺铂40mgd1-3Q3W,共3周期。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

全腹部增强CT(年10月15日,2周期单纯化疗后):下腰椎骶椎右侧椎旁-盆腔右侧占位。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显影,右侧部分淋巴结肿大,如图2所示,影像学靶病灶及非靶病灶评价PD,疗效评价PD。

图2:化疗2周期后全腹部增强CT

第二阶段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治疗选择:患者年3月11日至年8月6日之间应用替雷利珠单抗mgd1Q3W+紫杉醇mgd1Q3W方案治疗,共8周期。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

全腹部增强CT(年5月6日,3周期联合治疗后):下腰骶椎右侧椎旁-盆腔右侧占位,邻近右侧髂骨骨质破坏,较前(年2月26日)略缩小;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显影,部分肿大,腹膜后部分淋巴结较前略缩小,如图3所示,影像学靶病灶及非靶病灶评价SD,疗效评价SD。

图3:联合治疗3周期后全腹部增强CT

全腹部增强CT(年7月30日,联合治疗7周期后):下腰骶椎右侧椎旁-盆壁占位,邻近右侧髂骨骨质破坏,较前(年5月6日)略缩小;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显影,部分肿大,腹膜后部分淋巴结,较前部分稍缩小,如图4所示,影像学靶病灶及非靶病灶评价SD,疗效评价SD。

图4:联合治疗7周期后全腹部增强CT

安全性评价:患者曾于年3月25日及年4月15日出现II度骨髓抑制,表现为白血病减低,予升白细胞对症治疗后好转。

第三阶段治疗:免疫单药治疗

治疗选择:患者年9月2日至年12月16日期间应用替雷利珠单抗mgQ3W方案治疗,共6周期。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

全腹部增强CT(年10月29日,2周期免疫单药治疗后):下腰骶椎右侧椎旁-盆壁占位,邻近右侧髂骨骨质破坏,较前(年7月30日)大致相仿;腹膜后、双侧腹股沟、盆腔多发淋巴结显影,较前相仿,如图5所示,影像学靶病灶及非靶病灶评价SD,疗效评价SD。

图5:免疫单药治疗3周期后全腹部增强CT

专家点评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年全球数据显示,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0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6位。膀胱癌侵袭性强,复发及转移率高,治疗困难。30余年前,卡介苗被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术后的辅助治疗,其后膀胱癌的治疗研究进展缓慢,几无重大突破。目前,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仍是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但疗效有限。一线化疗失败后,二线治疗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造成了目前晚期膀胱癌治疗尴尬的局面,也令临床医生颇为困扰。正如本例患者,膀胱癌术后2年即出现淋巴结转移,应用化疗及放疗均无法遏制肿瘤进程,患者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亟需更好的治疗方案扭转不良的治疗结局。

近年来,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迅速发展并成为临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jieshipg.com/pgjsby/11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