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阳:即温元阳、补中阳。元阳即肾阳,是诸阳之本,对人体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元阳亏虚,诸阳皆弱。中阳,即中焦脾阳,乃诸阳不断接续之源泉,为后天之动力。只有中阳充盛,不断补充先天元阳,充实诸阳,才能使机体功能正常,此亦为治病本之着眼点。取穴:关元、中脘。均用温针,也可以重灸,关元乃元气出入之所,针之能温肾之元阳,补充阳气,通调冲任。中脘位居中位,为腑之会,乃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之会穴。故刺之可通腑、升阳、温中、散寒、助阳。两穴同用,可先天、后天同补,用其治一切虚、寒、衰弱之疾,乃“用阳理论”的基本方。应用举例:①中脘配关元治疗脾胃虚寒、脘腹胀满;②关元配子宫治妇女之宫寒不孕;③关元配水道、加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④关元配水沟、水分、水道,取其益气利水、导泄湿热之功,治疗湿热内蕴之脘腹胀满、纳呆及小便不利等症。二、通阳:取穴: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此谓背部四阳穴。阳气以升降出入为转枢,以通为用。脊背在人类直立行走之前,背向阳,居阳位,且督脉为太阳之所在,统领一身之阳。背部阳气通达,阴阳才能正常交接,气血才能运行通畅。大椎乃三阳督脉之会,能通全身阳气,为本组通阳之头穴;至阳走上,命门居中,腰阳关位下,如此之交接刺法,使阳气无处不通,三焦之气无处不畅,充分发挥其温煦脏腑,增强功能的作用。应用举例:①背部四阳穴配华佗夹脊治疗颈肩腰腿疾及强脊炎、白癜风等自身免疫缺陷的疾患;②四阳穴配升阳之百会、安神之四神聪治疗精神、情志疾患如百合病、失眠症等;③四阳穴配通阳之阳池、飞扬、阳陵泉治疗厥、痹、痿症及中风半身不遂。 三、升阳:阳主升,以升为顺。阳气匿而不发,则功能衰颓,清窍失聪。取穴:百会。百会乃至交至上之位,手足三阳经皆会于此,刺之不仅能调神、醒脑、开窍,关键是回升人气诸阳,在百病之辨证施治的同时不忘“巅顶一刺”。应用举例:①面瘫治疗中,除牵正、祛风、活血、解表、滋阴、养血之外,加刺百会,能使目明神旺,免疫力大增,能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病程;②百会配四神聪,更是动中求静,动静结合之体现,在升阳中求安神,能迅速改善失眠头晕等症。③百会配局部通经活络之穴,可治牙痛等各种痛症。此谓调神止痛之妙用,通阳亦寓使经脉通则不痛之理。四、潜阳: 取穴:太冲、涌泉。阳主升发,但宜升降有常。独升不降,也谓病态。除对一些阳亢之症应用外,对一些上部疾患,依上病下取理论,穴取大冲、涌泉滋阴潜阳,即潜中寓引,使阳气在下行之中,通畅无阻,病态自消。应用举例:①太冲配太阳治偏头痛;②舌部及咽后壁点刺配太冲、涌泉治疗咽喉病、口舌生疮及言语不利;③腰膝冷痛配涌泉,通领下肢阳气之布散,使阳气得复,冷痛自愈;④百会、四神聪配涌泉、太冲治疗郁症失眠和躁症,能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五、接阳:取穴:上肢阳池,下肢阳陵泉,是主要针对四肢疾患而设的刺穴法。阳气达于四末不但靠元阳充沛,中阳给养,诸阳旺盛,同样需要运输道路之通畅,尤其肢体远离脏腑,在病态情况下鞭长莫及,此时的接阳治疗尤为重要。治以手足少阳经,取少阳为枢及亦表亦里、表里交接之所,刺之可自调阳气的分布,充分调动机体功能,使阳气出入自由。应用举例:①中风:在常规刺阳取阳之中加刺阳池、阳陵泉,在阴急阳缓中找到平衡,使柔顺之态在阳气通达的同时渐复;②四肢之厥逆、冷痛酸麻诸症的治疗中,独加接阳之阳池、阳陵泉使诸症悉解,康复更快。
中医指的寒是百病之源
八纲中阴阳是总纲,寒、里、虚属阴;热、表、实属阳。所以从中医的角度讲,疾病无论有多复杂,无非就是两种病,一种是阴病,一种是阳病。但要真正全面的做出诊断,还要了解的更详细一些。所以辨别疾病还需要寒热、表里、虚实这六纲的配合,所以说真正起辨别疾病作用的是这6个纲领,而阴阳只是一个总纲,一个统领。真正上战场冲锋陷阵的还是寒、里、虚和热、表、实这六纲。在阴阳学说里我们谈到,简单的说,疾病就是寒热这两种,寒热这两种病邪是人体致病的最终凶手,是一切疾病的罪魁祸首,无论西医把疾病分的多么的系统、多么复杂,无论它是病菌、病毒、立克次体,还是免疫失调、神经失调,归根结底都是寒热这两种病邪对人体内的寒热平衡系统进行的攻击造成的。寒热是自然界中最大的阴阳,同样也是人体内最大的阴阳,所以从人体疾病的角度来说,寒热就是阴阳的代名词。寒证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首先与寒冷的天气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如:食用生冷的食物及啤酒饮料、淋雨、涉水下河、纺织车间寒潮、用凉水洗澡等等,都会导致寒凉攻击而人体阳气虚弱,属于外因致病。也可以是年老体衰人体本身阳气不足等内因造成,以人体机能活动衰退、迟缓为主观表现。临床表现:怕冷喜热、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口不渴、喜热饮品、小便频、大便稀、舌色淡白、苔白、润滑(水分多),或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无力等。(以上症状满足3~5项即可确定为寒证,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典型症状情况的很少出现。以下临床表现都是如此)。寒病在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常见,那里每年有7至8个月气温在0℃以下,最冷达到-40℃。寒冷对人体的影响可想而知。当然象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寒病人群更多,早些年俄罗斯女人大冬天都穿裙子,里面只有一条薄薄毛裤,去过俄罗斯的中医大夫回来说,那边老年人很多都闹关节炎,腿部变形的人很多。但近年来受中国人的影响,中国的羽绒服装大量进入俄罗斯,又轻薄、又美观、又保暖,冬天穿裙子的俄罗斯爱美女性已改为穿羽绒服装,闹腿病的人大大减少。日本人也有个习惯,某些地方男孩子即使大冬天,上身穿得厚,腿上就穿一个大裤衩,从小就刻意的锻炼孩子吃苦能力,锻炼意志。万物有阴有阳,有利有弊,负面影响就是寒冷入侵人体,尤其是腿部。寒病以里虚寒证最为多见,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受父母遗传而体质偏寒,有的生活工作所在地寒凉,有的因为年龄增长人体处于机能衰退期,促使温熙人体的阳气减少而出现各种机能衰退而出现里虚寒证,俗称“火力不旺”,表现为平时怕冷、手脚发冷、食用生冷食物或受风着凉即胃痛腹泻,遇热既缓解。寒证严重的,可因阳气衰亡而出现虚脱、死亡。老百姓对寒冷致病似懂非懂,不是很重视。有个病人来找我看心脏病,我看舌摸脉知道是寒证,把她的全身症状说出80%—90%,其人连声称是,因为她家居农村,给开了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和“桂附地黄丸”,没有治心脏病的药,一个月后随访,心脏好了,全身寒症也大大好转。治病就是找到根本,寒证可导致五脏六腑、肌肤、关节任何一个部位发病,把寒气给去掉,她心脏病自然就消失了。治病除本就必须找到导致她发病的真正凶手,去除疾病自然手到擒来。说来奇怪,北方人易得寒病容易理解,但处在热带,气温常年恒定在34℃左右的马来西亚人得寒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患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那更是相当的多,其入院求治的比例不比北京少。年我到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现象,马来西亚全国人口的40%是华人,华人治病几乎都去当地中医机构,那里气候湿热,太阳看起来都比中国的都要大不少。而且那里没有冬天、秋天和春天,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一身夏装可以穿一年,得寒证的病人本不应该如此之多。但通过多日的观察,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正是因为那里炎热,所以当地人贪凉成风,商场里寒凉中药制成的凉茶卖的相当火,路边凉茶摊点比比皆是。当地人习惯吃过饭后,必喝一杯放入很多冰块儿的凉饮料,如红茶、果汁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使用空调,由于气温高、空气潮湿,可以说那地方离了空调就活不了,无论是在室内、汽车内、商场、宾馆,只要有人的地方,必开空调,甚至整夜整夜的开着空调睡觉,我想这就是造成热带气候国家寒病多发的原因吧。中国两广地区的风湿病人也很多,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据我了解江、浙一带冬天气候在0℃左右,室内又没有暖气,气候阴冷也造成了很多寒病患者。寒病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天生就是寒性体质,吃中药短时间内可以将不适的症状消除,但要彻底扭转寒性体质,使寒病不复发还要打持久战,往往2—3年才能把寒性体质扭转过来。有些寒病的人,舌体都比别人胖大,所以舌边都是牙印,体内的水份多,寒湿已经很顽固了,没有2~3年的调养好不了。但调养不是要你天天吃药,我的一个女性老年患者,按我说的在治疗结束后,每天做饭必放几块生姜,重量3~5g之间。一年后,她全身一点疼痛的地方都没有了,寒病全部消失,全身有劲非常舒服,感觉年轻了二十多岁,连心情都变好了,象雨过天晴的天空一片晴朗,干什么都觉得有意思,非常乐观。老百姓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但病来如山倒,不是说你的病是一天得的,而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积攒在体内,直到身体承受不了才突然发作,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寒气堆积的部位来诊断病症
身体有以下症状或特征,代表体内有寒湿:*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医张士杰,临床最擅长使用太溪穴,无论什么病,他都会取太溪穴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号“张太溪”。我也曾用太溪治疗过不少疑难杂症,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几年前就想要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很多民间偏方,也没有作用。找到我的时候,她急迫地说:“武老师,我都33岁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龄产妇了,求求您,您无论如何要帮帮我!”我看她的脸,完全是一派虚寒之象。给她把脉。她的手微微发凉,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末,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能给手脚带来温暖了;六脉微细,这是通体虚寒的表现;尺脉尤其微弱,说明她肾气尤其虚弱。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为天寒地冻。人体何尝不是如此?肾气不足,身体虚寒,胞宫寒冷,哪里能受孕啊?我给她开了两个成药,一个附子理中丸,一个艾附暖宫丸,让她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她体内的环境。为了确保疗效,我又给了她一盒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我教病人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这位病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两天以后,她打来电话,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我说:“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灸。”果不其然,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灸太溪。她有点着急了,说:“灸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没用我干吗要灸呢?你感觉灸得舒服吗?”我问。“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这不就是效果吗?”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都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灸。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怕冷手脚凉:丰隆、解溪、条口、足三里。手脚凉按摩三个暖身穴气温降低后,很多人出现手脚凉、关节疼、颈腰椎疼痛等不适,其实这都和气血不通畅有关。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大家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温暖的夏季流水潺潺,严寒的冬季滴水成冰,这就是“寒则凝,温则行”。有三个穴位,建议大家多按摩一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大椎穴这个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下面,腰椎病的患者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针灸学中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可以调节全身的阳经,按揉颈腰可以疏通督脉经络调畅气血,具体操作是两手搓热紧按颈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经常揉按大椎穴。合谷穴和足三里这两个穴都是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还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另外,天气转凉气温下降,血管容易收缩,血压就容易波动,血压的变化很容易出现脑出血或者是脑梗塞,也就是中医说的中风。所以经常按摩这三个穴位对于保护心血管也有好处。有中风病史的人必须保暖,根据情况配合功能康复,药物的服用一定要按时按量,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泡温泉,水温与体温保持平衡即可,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太溪穴激活先天之本用药是从脏腑里把经络打通,而按摩是从外面打通经络,它也是一种药,只要您达到打通经络的目的,用什么都无所谓。即使现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也照样可以把这些病治好,因为药就在您自己身上。有好多人老是问我,这个穴有什么用,那个穴治什么病。我要说,如果您这样下去,您学的东西都长久不了,今天用着还行,可过几天就不管用了。因为,症状只是疾病的各种反应,您得把病根找到。只要把病根消除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如果只是考虑到症状,只把症状压下去了,那么早晚这些症状还要冒出来,您这一生就总是处于修残补漏、拆东补西的状态。所以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