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结石诊断
膀胱结石治疗
膀胱结石病因
膀胱结石检查
膀胱结石症状
膀胱结石表现

量子全息生命科学四全息基础生理诊断脉

第九节全息脉法一般通用口诀(入门篇)

1、阴阳解析篇:

阴为静,阳为动。

阴成形,阳化气。

热为火,寒为水。

阳生热,阴生寒。

阴升阳降,水火既济。

阴阳失调,水火为病。

阳实生大热,

阴实生极寒。

阳虚四肢冷。

阴虚心头热。

阳实阴虚,其身如火。

阴实阳虚,冷汗常流。

阳足耐寒,阴盛耐热。

阴阳皆虚,怕冷怕热。

阴阳平衡,耐寒耐热。

但凡杂症,取象为难,

主症副症,真假错杂。

虚中带实,实中带虚。

寒中有热,热中有寒。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双鱼,往来循环。

2、病因病机篇:

万病归一,唯有不通。

不通为瘀,瘀生百病。

瘀生虚,虚生寒。

瘀生实,实生毒。

高低起伏皆为病,

平平常常是好人。

3、脉象分部篇:

全息脉,全息人。

一双手,看全身。

前归前,背归背。

两边侧,理相通。

大指主,小指副,

各半身,大筋分。

主本位,副对位。

其余脉,皆相同。

寸关尺,尺一二,

头到脚,大致同。

寸头脸,肺胸乳,

主副脉,皆相同。

膈以上,皆寸属。

一种象,病两处。

寸副平,病在表,

寸副结,入肺脑。

寸两侧,肩颈侧。

寸之背,颈后通。

左右关,亦胸乳,

靠大筋,看胸骨。

左关主,心和脾,

右关主,胃两门。

左关副,更合胃,

右关副,腹主脾。

关两侧,臂与腋。

关之背,肩胛骨。

左尺主,中小肠,

右尺主,中肝脏。

内结肠,外生殖,

所有尺,都相同。

左尺副,肝肠殖,

象最明,不一样。

尺下一,看膝盖,

尺下二,踝关节。

侧与背,胆膀经,

两部脉,腿脚全。

4、分部界线篇:

寸上线,发际线,

寸上内,眉和额,

寸上外,两鬓角,

主侧界,管两肩,

寸侧上,耳后处,

寸背上,颅骨线,

再上上,到头顶。

寸关界,甲咽喉,

两主脉,都相同。

关尺界,有分别,

右内胆,左副同,

左膀胱,内偏外。

十二指,右偏中。

尺尺一,腹股沟,

界内角,皆肛门。

内角上,看内痔,

内角下,看外痔。

靠外角,看宫颈,

若男子,前列腺。

胰腺位,最特别,

部位多,要通看。

脉位浮,轻轻取,

脉涩刺,炎症起。

寸关界,关尺界,

主副脉,皆外角。

胰有病,肠受伤,

尺内下,肛门上。

(别篇)

怨念起,毒素高。

胰腺病,疱疹藏。

右下肋,左后腰。

此二病,费思量。

胀在内,疼在皮,

血糖高,硬指标。

5、脉象逻辑篇:

凡实症,必饱满。

凡虚症,必空陷。

凡寒症,必弦紧。

凡热症,必软滑。

凡淤堵,必肿大,

凡肿大,必隆起。

凡涩脉,必炎症,

凡动脉,必跳动,

凡静脉,都不动。

凡恼怒,寸多包。

凡心事,关多包。

凡闷气,尺多包。

凡心结,关疙瘩。

凡伤心,关刀痕。

凡动情,关脉滑。

凡积水,见水泡。

凡水肿,必膨胀。

凡痰湿,软珠粒。

凡痰核,多砂砾。

凡结晶,微盐粒。

凡结石,硬颗粒。

小囊肿,小软粒,

大囊肿,大软包。

6、脉象指法篇:

凡表症,轻轻取。

凡里症,沉沉按。

运指腹,匀力气,

浮中沉,细体味。

前后推,左右摇,

里侧背,莫漏掉。

动观静,看地形,

长与短,粗与细。

静观动,看脉跳,

强与弱,缓与急。

虚涩脉,最微妙,

静中看,要微调。

涩涩电,酥酥麻,

若刺手,癌细胞。

7、脉象病气篇:

三指既出,一揽阴阳。

正邪相交,此弱彼强。

心悬明镜,指现锋芒。

同频共振,象出两方。

酸麻痛胀,阴冷燥烦。

针刺刀割,电击手弹。

心意通达,坚如石磐。

慈悲无畏,救苦排难。

我执中庸,平衡阴阳。

病与病气,实与虚像。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万法唯心,因果不枉。

病气来去,一时痛痒。

来而不去,自病提防。

见病察己,反观自照。

执迷不悟,必定遭殃。

病气来袭,见招拆招。

事后睡前,干净了当。

技要精湛,明察秋毫。

法要勤修,不可惰忘。

见病就退,昏睡一场。

等它自好,辛苦白忙。

病是玄机,正是学堂。

以病为师,天天向上。

第十一节《濒湖脉诀》解读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

明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濒湖脉学》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濒湖脉诀》晦涩难懂,我们尝试从全息的角度来重新解。

1、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表层血管显现,轻轻触摸即可感觉,主全息脉人上方体表情况。

2、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寒凝于体腔内或背部大血管,指下深探,触之沉而有力。愈紧愈寒。腰背疼痛发作,适用此法。

3、迟: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人一次呼吸(以健康的医生本人为参照)脉搏动5次为常态,常人3次为迟,人极虚弱,心脏搏动无力的缘故。但是有些练功有素的人,在寂静之中心跳非常慢,一息3次以下也是有的。

4、数:一息六至《脉经》。

数为快,正常人一次呼吸脉搏5次为宜,脉搏6次为数,6以上为急,唯婴幼儿一息6-9次为常。

5、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正常脉动,三指指下起伏一致,唯力道差别而已,滑脉为动脉之旺相、异相,三指指下起伏有序,此起彼落。

来盛去缓来盛去衰来弱去弱

a、整体滑脉:静脉毛细血管大量淤堵(寒淤、痰淤、血瘀),动脉毛细血管来盛去缓,血无出处,鼓荡而起,如浪头依次从三指下通过,三指指下起伏各有先后,如珠滑行,其脉象为整体之滑脉。

这种情况因为动脉内集中了比较多的动脉血,必定使人身热,烦躁,属实症。整体滑脉的程度不一定是全身一致的,可偏上、偏中、偏下、偏左或偏右,以淤堵的实际情况来定,所以热相的部位也是有分别的。整体滑数,可形成高热。

b、局部滑脉:若淤堵发生在动脉血管,在淤堵点的近心端形成局部高压,血管鼓包形成局部滑脉,滑动不定。其脉象明显表现为变形的血管形状,其占位开始一般在寸、关、尺某一部之内,淤堵非常严重的滑像占位可延伸至其他各部,局部滑脉就转为整体滑脉了,这时候往往脉位血管曲张变形可见,严重的甚至可形成动脉夹层。

局部滑脉的热相往往局限在发生淤堵的近心端部位。

局部滑脉的周围容易出现涩脉,表示周围组织已经缺血。比如脑梗发作。

c、内出血滑脉:动脉血管某处破裂,血压下降,动脉血鼓荡而来,短暂压力支撑,势头一过,血压立即衰落,形成滑像,滑中带急、弦,属虚证。

女子崩漏大作,也略同此脉。内出血滑脉是失血症,因此不会造成热相的出现,相反,如果失血过多、过快,血压急剧下降,会使人出现诸如心慌、眩晕、无力、冷汗、手脚冰冷的症状。

d、月经脉:健康女子来月经前、中、后期,身体为准备受孕,子宫内膜气血调用量大,也形成滑脉。唯血虚、血寒、血瘀、痰湿盛者滑像不容易显现,严重者形成闭经,在调理过程中可恢复滑脉,月经也相应恢复正常。正常情况下在排卵前后体温略有升高,约0.3-0.5摄氏度。

e、孕脉:女子有孕,胎盘新成,脐动脉较发达,引来较多新血。而静脉系统尚不能适应,来旺去缓,如珠滑行,形成滑相,小腹坠胀。在正常情况下随胎儿发育,胎盘逐渐增大,到三、四个月左右,血管阻力逐渐减小,滑像减弱。

此为生理性滑脉,一般不为病,但滑相太过为淤堵,滑相不及甚至脉位涩冷为气血亏虚,都为带病,对胎儿不利。三、四个月后滑像不减为反常,提示静脉系统瘀滞,也为病。

怀孕后,体温会延续之前的排卵后温度。体温偏低视为不正常,尤其要检查小腹的温度,子宫的温度与其他地方的温度低,提示宫寒,要警惕胎儿发育不良。

6、涩:『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涩为血少,为虚,为酸,为外冷内热,主麻木,又为炎症。其形态特殊,为极细的沙粒样粗糙感或麻涩感,或轻微的电流刺激感。以点数少、平铺、不动为轻,若涩点密布、有高度、有动感为重症,再加上刺手、有攻击性就更不好了,常主癌化信号。

涩在极表层,微按可得,涩中带微刺,往往是带状疱疹之类的问题,早期、发作期以及后期常见。为神经末梢的持续损坏。尽管具体部位没有发作,轻捏皮肤,仍然有不一样的痛感。

涩脉在各个脉位、浮中沉皆可能出现。

7、虚: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血管内血液太少,心脏动力又不足,指下感觉空虚无力。甚至目测可见。

8、实: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

血管内有形的物质太多,指下感觉充实胀满,这种脉或是痰湿太盛,或是积食难化,或是大便秘结,或是水湿滞留,都是实症。

9、长: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长,不一定是好事,长指脉的上下部延伸,长而宽缓,主吉。长而弦、紧、细,寒入体内,多痛。长而沉、紧、细,三部俱见,精神紧张,癔症可能;稍粗,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硬。

长也代表病症延续的时间很久远,异常的症状沿变形的脉管漫延的部位变更多了。

10、短: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前导其血也。『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涩、微、动、结,皆兼短脉)『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局部小血管寒凝淤堵,多主阳气不足。是气血两虚之症。

11、洪: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脉来汹涌,触之粗大,谓之洪。洪而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洪中见轻盈为血清,浊重为血稠易梗。洪中见偏弦为寒,偏滑为热,偏芤为血少易瘫。洪、弦、滑、芤、急同出为出血或失血。

12、微: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

脉位表层已经虚陷,需用极微的指力探寻,才能感知一二,稍重即消息断绝。或只在极表层出现,如神经末梢的放电涩脉。

13、紧: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线(丹溪)。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紧为寒凝,致使肌肤组织收缩。弦紧表示寒积在血管,如果主要是由肝血亏虚所致,则成线形,血的多少决定线的粗细。如果主要是由肠胃瘀滞引起则成条状胀紧。如果是痰湿淤塞于微小血管所致,则表现为区域性肌肤绷紧发硬。

14、缓: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类似迟脉,稍快些。

15、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

多见于大出血之后的脉象。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16、弦: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弦为寒,主血管收缩、抽紧,所以又主肝。弦形如弓之细线,紧绷。可长可短,各部可见。细弦为血少而寒凝,粗弦为瘀而胀紧。细弦而左右弹为恐惧不安,弦紧而上下搏为寒痛。寸关同弦为背痛,关尺同弦为腰疼,三部弦、紧、沉、不细为强制性脊柱炎,左右关主脉或左寸、关、尺三主部弦、紧、浮、细或为精神上的问题,主个性敏感、纠结、偏激等,比如癫痫症。

17、革: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

肝寒肾寒,皮紧肉紧血虚,血管也是空而紧,寒实在重也。

18、牢: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肉里夹带血管,粗大可见,指下如见粉条。肝寒之症,伤脾久矣。

19、濡: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脉诀》,水面浮绵力不禁。

本是痰湿体症,实虚交杂,指下触之滑、濡、软,地形高低不平。常进化成小中风或中风后遗之症。

20、弱: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按到底,指下似无物,稍回手更没有,动而无力。体腔内的血管已经空虚无力了。

21、散: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

血管里气血似通非通,似有似无,指下散乱不均,结构混杂。

22、细: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脉如细线,指下细看可辨,属于局部血管寒凝渐起,虽不显痛按之则有。至弦脉即痛现。

23、伏: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伏为肠胃里寒,积痰或积食,指下沉中见隆起,异动,偏弦为寒、偏滑为湿热。体腔血管之中寒痰淤阻。或是宿便之相。

24、动: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于整体脉势中独见一处单独搏动脉形,或圆如小豆,或比豆形稍长。偏圆为动脉血管瘤,偏长为动脉血管或相应器官的管道部位阻塞。脉位或浮或沉,各部都有可能出现。在关位出现,往往在胸乳上下可摸见条索结节,有痛感。

25、促: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

脉数(跳动快速)而偶然停顿为促。似步履维艰,行急止缓,仓促难平。人中气不及用,为衰弱之症。

26、结: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脉势迟缓而偶然停顿为结。停无定数。血中痰浓,阻塞心脏,间歇性心脏病。

27、代: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相类诗』数而时至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说是危症,本人实无经验,不能妄谈。

《濒湖脉诀》绝大多数讲的是血管独立成像的表现,各位要仔细看看,有必要了解,并且和全息脉法互为印证,将来研读传统经典文献的时候才不会迷糊,也是和传统中医对接的必要知识。

27脉在全息诊断脉法中虽然还存在,但是除了一些常用的名词还在通用,其余更多的被转换成对人体地形图或者就是血管的直观描叙,因为太多的名词过于抽象,难以快速掌握,所以我们力图从象的角度来解释物质、形态、特性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产生关联想象,在脑海中建立接近人体内部真实情况的图像。

大的血管成像比较好理解,因为多半会动,比较容易被觉察。《濒湖脉诀》主要讲的是动态的脉象,对于气血的大象把握是比较好用了。

但是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先进的解剖学没有基础,所以不能形成精准的解剖定位。全息脉法借助现代科技医学优势,能更多的观察验证到静脉血管以及毛细血管的异常,并且可以精确定位,为学习和诊断带来更大的便利。

学习过传统脉法的人如果不能跳出传统的观念,执着于动态的脉搏,就会下意思的屏蔽静态脉象的信息,甚至是视而不见,那就无法体会到全息脉法独特的视界。

所以要一直强调,凡指下所见,不管动与不动,皆是信息。

以动观静,以静观动。

阴阳之道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jieshipg.com/pgjsjc/10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